還記得我提過一個怪醫師苑秉純嗎(榮榮腸病毒時,我怕傳染給楷楷和公公,於是問他如何避免傳染給他們,他回答我:搬去月球住!)
腸病毒時,榮榮發燒,他有開退燒藥,我問他幾度時才吃?他以極度不耐煩的態度回答我:這問題你們(病人們)要問幾次? 來來來,這裡有沒有媽媽不知道退燒藥怎麼吃的?一起過來聽!發燒不是看幾度來吃藥,是看小朋友的「活動力」,不管燒到幾度,小朋友如果像一尾活龍,那退燒藥就不要吃。但如果才燒到38.5度,小朋友就一付病厭厭的,那就要吃。所以要不要吃退燒藥,取決於小朋友的「活動力」。
他並以肯定的態度告訴我,最多燒三天,最高燒到39度半。就這麼一邊擔心榮頭殼會不會燒壞,一邊遵照醫生指示,用心觀察。果然2天多榮榮就在沒吃退燒藥的情形下自己退燒。但心裡一直存疑,頭殼真的不會燒壞嗎?對身體會不會有什麼傷害?請看以下的解答:
發燒對人體有沒有害?
作者:台大醫院小兒部李秉穎醫師
小孩生病發燒的時侯,父母親總會想辦法趕快退燒,因為大家都擔心發燒有害身體。一早體溫超過攝氏39,40度,更擔心高燒可能燒壞腦子。事實上,發燒真有那麼可怕嗎?
當細菌或病毒等外來病原侵入人體時,我們的免疫系統會加以對抗並引起發炎反應,這些發炎反應就是發燒的原因。那麼,一個人生病不舒服已夠可憐了,免疫系統為什麼要火上加油讓我們更痛苦?如果發燒是有害的,我們為什麼不害怕洗三溫暖,跑五千公尺等同樣會增加體溫的行為?
最近十幾年,有學者開始質疑發燒有害人體的說法。首先,生物學家觀察到冷血動物生病的時侯,會往溫度較高的環境移動。家裡有養熱帶魚的可以注意一下,當魚兒一整天待在靠近上方光源的水面時,表示牠們生病了。既然動物生病時會出現讓自己發燒的本能,這應該是有益的生理反應。熱帶魚總不會在生病時,閒著沒事做用發燒來自虐吧。
被某些人評為不務正業的免疫學者,也開始研究溫度對免疫反應的影響。這些研究的結果極複雜,但大多傾向於發燒可增進免疫功能的結論。最後,一些動物實驗弔導出極具震撼力的結論。多組學者用各種細菌感染不同動物而導致敗血症(註:嚴重的全身感染造成多種器官功能衰竭之意),他們發現對這些病危動物使用抑制發炎的退燒藥反而會增加動物的死亡率。至此,發燒可以提高動物抵抗力的事實已無庸置疑。
世界衛生組織注意到這件事,所以曾經特別建議在嚴重感染症發生頻繁的開發中國家,不要對兒童常規使用退燒藥。至於醫藥水準較高的地區,無論大沒有用退燒藥,一些小感冒等疾病都不會有生命危險,所以世界衛生組織並沒有特別建議。
無論如何,生病時發燒是增強身體抵抗力的一種自然反應,我們不必過度懼怕發燒。但發燒又像一把雙面刃,它可以幫我們殺病菌,有時卻可能傷了自己。例如有慢性心肺疾病或先天代謝異常的病人,發燒加重代謝系統與心肺負擔以後,可能導致心肺衰竭或休克等嚴重後果:有癲癇體質者,發燒容易引起癲癇發作;懷孕時發燒在動物實驗有弔起胎兒畸形的證據。像這類情形,體溫一超過正常的攝氏38度,就應該馬上使用退燒藥。
另一方面,發燒固然對人體有益,但高達攝氏39,40度以上的體溫就像失去控制的脫韁野馬,一味猛衝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頭暈,酸痛等不適,這也是使用退燒藥的時機。至於高燒會燒壞腦子的傳說,則完全是誤解。那是因為有些病人腦部發炎發燒很久,後來出現神經後遺症,被誤認為是發燒燒壞腦子。事實上那是腦部發炎的結果,發燒本身並不會破壞腦神經細胞。
兒童發燒問答集
本兒童發燒問答集的內容,是台灣兒科醫學會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根據專家意見及現有醫學證據所做出的綜合建議。此建議應根據日後更多的研究發現加以修改,且不應引用這些條文作為糾紛審議之依據(制訂日期:2005.1.19)。
發燒的意義
Q: 體溫高到幾度以上才算發燒?
A: 發燒的定義為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 ≥ 38OC,介於37.5度C與38度C之間的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發燒,必須參考前後測量的體溫與其他症狀判斷是否有發燒現象。
Q:人為什麼會發燒?
A:人體腦部下視丘的地方有個體溫調節中樞,在這裡會設定一個體溫定位點,平時不生病的時候體溫都設在攝氏37度左右。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發炎反應所製造的一些小分子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而使體溫上升。有另一種情形是身體並沒有發炎、體溫定位點也沒有上升,但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來不及散熱而使體溫上升,這種情形稱為體溫過高(hyperthermia),例如在炎熱的環境下穿太多衣服、把嬰兒包得太緊、運動、洗三溫暖、中暑 (heat stroke)等。
Q:小孩發燒時為什麼會手腳冰冷?
A:發炎反應導致腦部下視丘體溫定位點上升的時候,腦部所認定的正常體溫會超過38OC。如果當時體溫並未達到設定的標準,病人會覺得冷,而且可能不自主地出現肌肉顫抖以增加熱量,並讓四肢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喪失,所以會出現手腳冰冷現象。
Q: 發燒對人體有沒有什麼好處?
A: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所以在動物實驗中用大量退燒藥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我們對於疾病的抵抗力。
Q:發燒對人體有沒有什麼壞處?
A:發燒的時候需要產生多餘的熱量,所以會增加氧氣消耗量、二氧化碳製造量與心臟輸出量,這些對於健康兒童的影響很有限,但患有嚴重心臟病、嚴重貧血、慢性肺病、糖尿病與先天代謝異常的兒童,則可能無法承受這些多餘的負擔。此外,有些兒童因為體質因素,在3個月至6歲間可能因為發燒而導致熱性痙攣。
Q: 發燒會不會把腦子燒壞?
A:41度C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極度高燒有時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一般口語傳說發燒把小孩腦子燒壞的事例,都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表現之一,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Q:使用退燒藥以後如果還有發燒現象,是否表示醫師所開的退燒藥沒有效?
A:一些民眾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藥沒有效,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造成醫療的浪費。事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罪開的退燒藥無效。
Q:既然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那麼是否都不要退燒?
A:如果體溫上升的原因不是發炎性疾病,則這種高體溫對人體並沒有幫助,隨時都可予以退燒,例如衣服穿太多、中暑之類的體溫過高。至於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如果體溫並未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不舒服的時候,並不需要積極退燒,尤其當體溫還沒超過39°C以上的時候。專家建議下列情形較易併發發燒引起的不適,所以當體溫超過38°C以上就可考慮退燒:
A. 慢性肺病、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
B. 併發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
C. 慢性貧血
D. 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
E. 過去曾經有單純發燒引起抽搐的熱性痙攣或癲癇患者
F. 其他因為發燒而有不適症狀
退燒的方法
Q:冰枕、散熱貼片、退燒藥等各種退燒法中,哪一種效果比較好?
A:過去曾經被使用的酒精擦澡,因為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反而有礙散熱,所以不應作為退燒之用。其他退燒法可分為物理退燒法(包括冰枕、低溫毯、貼於皮膚表面的散熱貼片)與化學退燒法(包括口服、肛門塞劑、注射之退燒藥)兩種。
冰枕等物理退燒法只能加速散熱,並不會矯正發炎反應所引起腦部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這就好比說發燒的時候,我們的腦子會認為38度C以上才是正常體溫,冰枕等物理退燒法違背腦部的設定而讓熱量流失,就好比把熱水器溫度設在100度C,一面插電加溫,一面卻一直丟冰塊進去,不但讓病人有寒冷的不適感覺,也會增加無謂的能量消耗。所以發炎性疾病不應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對於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等患者而言,他們無法應付突增的能量需求,可能導致代謝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這類病人發燒時使用冰枕的危險性更高。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形,腦部體溫定位點正常而只是產熱與散熱失調,此時才可使用物理退燒法。
Q:打點滴或喝很多水有沒有退燒效果?
A:打點滴或喝水只會增加體內水分,對於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退燒時人體必須流汗以散發體內多餘的熱量,所以如果發燒與退燒過程反覆太多次,容易因為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此時才需要特別注意水分、電解質的適度補充。
Q:有沒有哪些退燒藥是小孩不可使用的?
A:兒童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可能會傷害肝臟與腦部,而導致所謂的雷氏症候群,所以阿斯匹靈不可以在18歲以下兒童當作退燒藥使用。阿斯匹靈的主要化學構造是水楊酸,所以含有水楊酸成分的其他退燒藥也不應使用於18歲以下兒童,包括各種含有水楊酸成分的口服或注射用退燒藥。目前台灣地區所上市的注射型退燒藥,主要成分都是水楊酸,都不應使用於18歲以下兒童。此外,屬於pyrazolone衍生物的dipyrone 、phenylbutazone等退燒藥,可能引起致命的白血球低下症,所有年齡都禁止使用。
Q:小孩用哪一種成分的退燒藥比較好?
A:目前台灣地區兒童可用的退燒藥包括對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異丁苯乙酸(ibuprofen)、diclofenac等,這些藥物的作用時間與退燒效果都很類似,其主要差異是可能引起的副作用種類。使用這些退燒藥都必須小心用量,任何一種退燒藥過量都不安全。
Q:口服跟塞肛門的退燒藥有沒有什麼差別?
A:口服藥物與塞肛門藥物的作用時間與退燒效果並沒有明顯差別,但建議兒童應優先使用口服製劑。如果有嚴重嘔吐、小孩拒絕吃藥等情形時,才考慮使用肛門塞劑。有些人認為體溫要達到某個標準以上才可以使用口服或塞肛門的退燒藥,這種看法並沒有理論根據。
Q:使用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作為退燒藥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A:乙醯氨基酚的兒童建議用量為每次每公斤10-15 毫克,每4-6小時使用一次。目前台灣地區常用的乙醯氨基酚兒童劑型包括糖漿、口服錠劑等,兒童劑型與成人劑型的藥量差異極大,使用時必須注意標示並避免過量。一旦過量可能引發產生肝衰竭,其最低單一中毒劑量為每公斤120-150 毫克。此外,長期使用這種藥物有發生腎臟傷害的可能。本劑沒有腸胃、凝血與壓抑免疫反應等副作用,所以建議下列病患優先考慮使用本藥:
A. 凝血功能異常與其他出血傾向
B. 消化性潰瘍或胃腸出血等上消化道疾病
C. 開刀或因其他原因身上有明顯傷口的病人
D. 嚴重感染症
Q:使用異丁苯乙酸(ibuprofen)作為退燒藥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A:異丁苯乙酸(ibuprofen)的兒童建議用量為每次每公斤5-10毫克,每6-8小時使用一次。這種藥物屬於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國內常用的劑型為口服糖漿,可能的副作用包括胃部不適、上消化道出血、減少腎臟血流、抑制血小板凝血功能等。因為本劑具有壓抑免疫反應的特性,所以建議優先用於幼年型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其他感染症則不建議優先使用,也不宜用於脫水與持續嘔吐兒童。
Q:使用diclofenac作為退燒藥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A:Diclofenac也屬於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國內常用的劑型為塞劑,可能的副作用與注意事項跟異丁苯乙酸(ibuprofen)一樣,但是此藥在兒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尚待更進一步確認,所以不建議優先使用。
Q:可不可以輪流使用兩種以上退燒藥?
A:醫學上未曾仔細評估混合使用兩種以上退燒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所以不建議常規使用。但顧及少數發炎嚴重者,使用一種退燒藥的效果可能有限,所以在不違反本建議所列的各種退燒原則下,可考慮於特殊情形下輪流使用兩種退燒藥,但原則上不建議一次同時給予兩種以上退燒藥。
Retrieved Feb. 20, 2009 from http://olddoc.tmu.edu.tw/pinging/HEALTH/HE27.HTM
- Feb 21 Sat 2009 08:45
兒童發燒問答集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